Article from HKEJ
Recently I'm quite confused about how to achieve happiness.
=================
人人物質富足 快樂指數下降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9-08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世事有兩難,一為○七─○八年在香港落實雙普選,一為令大多數人快樂!這?所指的快樂,是主觀評定(self reported),並非客觀推論。
本報「子午線」常有可讀之文,七月二十一日的〈金錢買不到快樂〉便是。綜合近來經濟學家從方方面面的研究,該文的結論是:「金錢買不到快樂,其令人振奮的效果亦相當有限。」此事本有定論,經濟學家不過做了「實證」予以肯定而已。經濟學不愧有「憂鬱、淒涼、慘淡科學」(The Dlismal Science)之別稱,經濟學家「不忘本分」,對快樂的看法真的令人沮喪,他們認真地指出,不僅追求物質財富不會使人快樂,通過其他途徑追求快樂的結果使人更憂愁!
現在世界各國都採納以GDP決定一國貧富的方法,此說早為學界詬病,筆者亦曾多次申論,而以它作為衡量人民福祉的誤導作用更深,由於一般人都以為GDP與國力強弱、人均GDP則與人民壽命短長及生活水準有成正比的關係;這種論斷不可思議,因為事實並不如此。眾所周知,比起一百年前,現在人類的平均壽命從四十七歲增至七十七歲,幾乎「翻一番」,財富則「翻幾番」;以「最富國」美國為例和六十年代比較,平均家庭收入的購買力如今已增二倍;現在三分之一家庭有三部汽車,二○○一年花在水上活動用品的錢達二百五十億(美元.下同,超逾當年北韓全國的GDP);除此之外,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還比七十年代優勝,比如少意外、少污染,多種當年的奇難雜症現在都藥到病除,長期病患者則可獲得妥善醫療照顧以至交通工具發達帶來的旅行自由等等,俱非我們的父執輩所敢奢望……。可是,感到快樂的人口比例卻有減無增,這即是說,總體而言,人類並沒有因為壽命較長、財富較多、物質條件較佳及生活較豐裕而變得較快樂!
財富無法換取快樂,是因為「富起來」的不只是一小撮而是「一大片」,當你的左鄰右里張三陳五都「小康」起來、比他們的父母一代更富裕,由於他們相對的社會地位不變,對培養快樂遂於事無補。大家的生活品質俱提升了,但工作與收入差不多,比較之下,彼此彼此,便快樂不起來。換句話說,唯有「先富起來」或自以為擁有一些他人所欠缺的東西,人才會快樂,而快樂隨?人人富有而遞減以至消失。這種心理狀態對經濟發展有利,因為為了進入快樂境界,人必須有「高人一等」的環境,其中當然包括擁有或以為擁有比他人多的金錢,而要達此目的,只有更努力去工作以取得超於「常人」的成就,由是促進經濟增長步伐。
社會學家的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的因素有三。第一是健康狀況好壞;其次是實質收入多寡;其三是教育水平高低。社會學家在一九七二年至二○○二年的三十年內,對一萬六千多名二十至六十四歲不同階層人民進行的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顯示年入較同輩(peer group)多二萬元的人,比收入少二萬元的人「較快樂」—但比較快樂的程度低微,比率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證明過去經濟學家認為收入絕對值(absolute size of income)並非決定快樂與否重要元素的論斷正確。經濟學家做過這樣的調查,在一個家庭平均年入七萬五千元的社區中,年入十萬元的人會很快樂,因為他鶴立雞群,有出人頭地的驕傲;如果他年入增至十五萬元但要他搬去年均二十萬元的社區,他的「收入絕對值」大增百分之五十,可是,他的快樂程度可能不及收入較低、住於舊社區的時候。這種實證結論,與我國民間智慧「寧為雞口莫為牛後」的看法是一致的。當然,西方學者得出此結論,是基於「同輩比較」原則。
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相對匱乏」(relative deprivation);一切都是相對的,抽象的快樂亦然。健康的人見有病的人,很易快樂;小病的人見大病的人,亦會快樂;大病之人見患絕症的人,即使本身纏綿病床,肯定亦因病情尚非最壞可以「救藥」感寬慰而快樂。經濟學家對二次大戰時服役軍人的快樂程度做過一項縱深的調查,得出與一般人想當然看法完全相反的結論,憲兵比空軍快樂!所以如此,理由更令人感意外。憲兵的升遷機會不大,同僚之間因此不必比較、毌須角力、爭功,遂心安理得,快樂過活。空軍的工作刺激多姿多采,當然「風險與報酬成正比」,因戰功獲榮譽及升遷機會大得多,可是,這種外人看來輕易升官大有前途的職業,卻令空軍們遠離快樂;因為畢竟不是人人都可獲擢升,即「官升一級」機會雖多或「連升數級」的機會並非難求,但未有戰功未蒙上級青睞的仍是大多數,這些人也許表面為同輩的升遷而高興,惟內心卻為自己「不夠運」,鬱鬱不得志甚至因此歸咎於升遷制度不健全、長官不公平,進而為本身的「事業前途」黯淡而長嗟短歎!最多人報考、最優秀者才被選中、待遇比較高、退伍後有機會在商界謀得優差的空軍,竟比工作相對平淡的憲兵不快樂,這可是大出一般人意表的發現。
去年四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發表一份「工作報告」:〈鄰居的負面影響—相對的入息與福祉〉(Neighbors as Negatives-Relative Earning and Well-being;見www.nber.org/papers/w10667),指出個人自我陳述(主觀評定)的快樂頗受鄰居的影響,如果鄰居(或同區住戶的平均收入)「先富起來」,其家人?名牌、經常外膳、旅行、買大車,相比之下,你便會因「相形見絀」而不快樂(雖然很少人會公開承認為「物質影響不如人」而不快樂);同理,如果你的入息提高了,同樣會產生所謂「消極的外部效果」(negative externality),打擊了你的鄰居(及同輩)的快樂。
總而言之,快樂,特別是指因物質產生的快樂,是相對的,十億富翁知道他的同輩身價驟增至百億,被比了下去,因此內心會很不快樂,這種「不快樂」可說自尋煩惱,因為就物質層面而言,十億已可帶來無盡或與百億不相伯仲的快樂!我國有句「人比人,比死人」的老話,包容了無窮的哲理。
2 Comments:
嘗試去流浪一個月,又或者經常處於肚餓的狀態,你便會因為能夠吃到一餐豐富的晚飯而感到幸福......我每晚都因此快樂 ^_^
一向都覺得快樂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就算環境不好自己覺得滿足就會快樂。最近發覺這個想法變得很難,看著身邊的朋友在事業或家庭都有好發展(「人比人,比死人」?),經常想著自己現在的生活方式(例如工作)不應這樣繼續下去,怎樣改變卻又汒無頭緒,在這個狀態,快樂變得很短暫。流浪一個月恐怕幫不了什麼。或者我想得太多啦。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