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6, 2006

粉嶺悠遊

星期三下午因公事到粉嶺,辦完事後順道在附近走走。



上水警署旁公園的一棵大樹,竟成為附近居民丟棄神像及神主牌的場地。樹下滿天神佛,靈性匯聚,日積月累,加上鄰近皇氣(警署),留下的關公像甚多,他朝待樹精成仙,相信會有善信尤其是黑白兩道到此祈福許願,到時不但林村許願樹庇蔭人間的重責有人分擔,更可促進北區的旅遊業,自不待言。


且看關公於華山使出一招「如來神掌」,震動武林!


關公、觀音與眾仙於山中冷眼看世人營營役役,苦海未脫。


還有外邦印度來的移民神仙呢!(這個是否印度的佛像,小弟並不知曉,請大家指教。)


榕樹的美髯(中學課文重溫)


沿沙頭角公路往東北方向走,見到一座七層高,前面外牆有特別裝飾的建築物,地下大堂門戶洞開,格局似任人參觀,看裡面有神像供拜祭,像是一所廟宇。近看方知此處名為「黃帝祠」。據介紹的小冊子所言:「位於粉嶺文物徑的黃帝祠,原稱軒轅祖廟,建於1925年,原為新界粉嶺安樂村鄉民聯誼議事之所,於2005年完成重建。」


指南車似乎成為黃帝的標誌。


炎帝像


黃帝像


孔子像


大堂(軒轅殿)


大堂側還有幾個像,包括四隻眼睛的倉頡像。


避之則吉的祝融像,真的是紅臉。


從「黃帝祠」再向前走,有一個「稻鄉人類飲食博物館」。由於「稻鄉」不同「稻香」,恐怕跟「稻香飲食集團」沒有關係。


細看門前的牌,發覺這個博物館參觀要預約,有點失望。(Click圖見照片原大可以見到細字)


走進聯和墟,某樓盤的商場裡面,居然有一間「五常法」幼稚園。五常法(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範及常自律)對幼稚園的小朋友未免太難了,學懂了「常清潔」已經不錯啦。


聯和墟的街市有冷氣,真好!


街市裡面有個「資訊閣」,沒有電腦,細看只是牆邊有一排原來應該裝滿各種小冊子的透明膠架,現在空空如也。這個「資訊閣」也提供不少座椅,又有冷氣,一眾公公婆婆坐在一起閒話家常,組成最原始的資訊網絡。

13 Comments:

At Friday, June 16, 2006 4:53:00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你的收獲頗豐富呢!

想問你除了倉頡、祝融、黃帝(即軒轅氏,萬帝之首)、炎帝(即神農氏)等神像外,還有沒發現伏羲、女媧、共工等神像呢?

以我有限的印度知識,印度教有三大神- 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及破壞神濕婆。依照片而看,可能相信是保護神毗濕奴,因他相傳好像有四隻手臂的人及坐於蓮花上。

差館有咁多神像,特別是關公,好可能有人想關公伸冤呢(不過係咪包公o岩d呢?)

 
At Saturday, June 17, 2006 11:10:00 am, Blogger Ka Lok said...

我都想不到粉嶺都有不少有趣的地方。之前一個星期第一次到粉嶺曾經到過粉嶺名都商場,當時還有點病,沒有帶相機。今次本想再到粉嶺名都商場的戲院看一看,結果因為去了聯和墟那邊,不順路,所以沒有去。

其實那些黃帝、炎帝、倉頡旁邊,還有其他的像,在相片中也可見到,例如黃帝旁邊的是他的幾個妃子(好像沒有嫘祖,但是我不肯定),孔子旁邊的是孟子(右邊)跟荀子,至於伏羲、女媧、共工等等,我沒有見到,可能在其他樓層,我只在地下大堂看了一會。後來看了介紹的小冊子,發覺有些神像也沒有見過。

原來你對印度教都有研究,佩服佩服!我只知道佛教也受印度教的影響甚深,所以我不知道這個神像跟佛教有沒有關係。

我覺得差館有關公應該是因為覺得關公夠義氣,所以黑白兩道都拜關公,似乎跟伸冤關係不大。

 
At Tuesday, June 20, 2006 10:55:00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小弟也去過印度ma,所以唔多唔少對印度好有興趣。實程佛教和印度教相互影響,以下是小弟從網上找回來的資料:

印度教的前身為婆羅門教,約西元前9世紀形成,尊崇吠陀經典,奉行種姓制度,主持祭祀的婆羅門(祭司享有至上特權,崇尚"梵"(宇宙精神)"我"(個體靈魂)同一。後來印度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某些教義和各種民間信仰,成為印度最流行的宗教。

佛教是相傳西元前6世紀由北印度釋牟尼創立,以其稱號佛陀(Buddha,覺悟者)命名。原始佛教作為反婆羅門教的異端宗教,提倡種姓平等,追求個人解脫(涅槃)。

約西元1世紀標榜救度一切眾生的大乘佛教興起,把追求個人解脫的佛教稱作小乘。約西元7世紀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別吸收印度民間密教信仰演變為佛教密宗金剛乘,後逐漸被印度教同化。西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在與儒家思想和道教的相互影響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壯大,形成燦爛輝煌的中國佛教藝術。約西元7世紀起,佛教重心逐漸從印度轉移到了中國,13世紀時佛教在印度本土沒落。

 
At Tuesday, June 20, 2006 2:44:00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嘩﹐one ken, 你真係學貫中西喎。

我對印度方面的宗教的認識﹐只來自動漫畫﹐懂的詞彙包括: 

帝釋天
八部眾-修羅﹐夜叉﹐龍眾,天眾,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迦等
不動明王
孔雀明王

 
At Tuesday, June 20, 2006 3:16:00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re: Gemini Planet

唔好咁講啦,都係上網抄下資料o者...

細個好後悔冇睇過孔雀王漫畫 (連港版元彪主演的電影)也未看過,聽聞幾邪下,又幾咸濕,仲有主角使出法術時會做好多奇怪咒語。

至於不動明王,以前任天堂有隻遊戲叫不動明王傳,幾好玩,不過 Konami出既月風魔傳仲好玩!

你說的孔雀王及不動明王應是來自佛教的,係咪來自古印度就不得而知啦,不過好有東瀛味道,可能是日本的佛教傳說吧...

你看以下孔雀王及不動明王的圖像幾型!

http://www.buddhanet.idv.tw/buddha_art/thangka/tk_vajra02/acala/index.html

http://www.buddhanet.idv.tw/buddha_art/thangka/tk_vajra02/Mahamayuri/index.html

 
At Tuesday, June 20, 2006 3:18:00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貼唔到,再貼過...

http://www.buddhanet.idv.tw/buddha_art/thangka/tk_vajra02/Mahamayuri/index.html


http://www.buddhanet.idv.tw/buddha_art/thangka/tk_vajra02/acala/index.html

 
At Tuesday, June 20, 2006 3:29:00 pm, Blogger Ka Lok said...

等我幫你。

孔雀明王

不動明王

 
At Wednesday, June 21, 2006 3:29:00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Thank you, Ka Lok.

孔雀王出招時的咒語是:
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破!

不動明王傳真係幾好玩﹐有極多的法術,武器,道具...

那些名字真的是來自印度的,其實印度教與佛教就如古羅馬與古希臘的神話一樣﹐有很多神祇都是共通的
﹐亦就正如達文西密碼所說﹐很多宗教儀式或典故都是人訂下的...

那些名字日本味重真的是錯覺﹐只怪印度神話的戰鬥意味太重﹐以致經常被日本仔借來作故事的藍本。其實我們的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所指的就是我所提及的「八部眾」。

當年還有部動畫叫「天空戰記」,是星矢熱潮下衍生出的﹐裡面的故事就是以印度神話為本。反派大佬就是破壞神濕婆﹐主角是創造神梵天的繼承人,有件叫梵天戰甲﹐地位等於雅典娜聖衣。

 
At Thursday, June 22, 2006 2:48:00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re: Gemini Planet

嘩,講起漫畫越講越興奮,而且看來你我正霸住ka Lok 的留言版呢。

我不像你看那麼多動漫畫,原來天空戰記咁癲架? 很期待你寫番幾篇漫動畫的東西,特別是聖鬥士星矢,我也想到了幾個漫畫 topic想分享呢,包括安達充的 Rough 呢。

 
At Thursday, June 29, 2006 12:08:00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Ka Lok, 快d寫blog.

 
At Thursday, June 29, 2006 2:45:00 pm, Blogger Ka Lok said...

唔好催啦!呢排剩係睇世界盃,冇乜做其他野,係呢幾日先回一回氣。等多一陣先啦!

 
At Saturday, March 22, 2008 2:39:00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稻鄉人類飲食博物館 is under 稻香集團http://www.taoheung.com.hk/tch/corporate/charityevents.jsp

 
At Tuesday, March 25, 2008 3:42:00 pm, Blogger Ka Lok said...

>稻鄉人類飲食博物館 is under 稻香集團

謝謝您的資料。

不過這個博物館名為「稻鄉」而非「稻香」,實在猜不到原來真的有關係。從您提供的網頁上的照片看,似乎辦得不錯。

 

Post a Comment

<< Home